NEWS INFORMATION
新闻资讯

关于成本管理的一些看法

来源:作者:发布时间:2018-08-201233浏览

1、有些企业是压根没有动力去做成本管理。为什么?
 
任何管理层在决策时一定是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的,或显性或隐性。中国是世界工厂,成本打遍天下无敌手。但我们又觉得我们的成本管理没有到位,看似这其中好像是充满矛盾的。我的理解是在于我们的成本溢出效应太大,导致企业没有动力通过管理来改善成本,比如环污染、少缴养老金和偷逃税。由于执法环境不严,导致很多需要由企业承担的成本外溢到了企业之外,由社会或公众来承担。
 
还有一个重要原因,在于我们的金融环境:我们获取资金太容易,导致没有动力推行精细化管理。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做大资产负债表,而不是提高现有资产负债的效率(按老话说就是“做大”而不是“做强”),就能解决现金流问题。精益管理本身就关注不合理的存货积压给企业现金流造成的危害,但是当企业可以很容易获得外部现金流的时候,企业还有动力去改善现有现金的使用吗?(企业获得外部资金的方法,除传统银行借贷外,还包括IPO、私人借贷、三角债、老赖等各种使资产负债表膨胀的途径和表外融资)
 
2、有些企业想做,但有没能跨出第一步,为什么?
 
对于这部分企业,个人觉得是找不到抓手。管理是一门实践艺术,管理人才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成为真正的职业经理人。中国企业界、管理界似乎对原则导向的理论,缺乏感觉。最典型的比如现在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,许多专业人士都感叹看不懂。
 
西方的管理理论同样也是原则导向的,那么,在实务中如果缺乏师傅带徒弟的这种学徒制,可能很难培养出真正的专业人士。改革开放30多年,外资为中国确实培养的一批人才。但中国的特色在于外资、国资和民资三部门存在明显的界限,人才流动基本是单向为主的,因此,就整体而言,职业经理人大多集中在外企、其次为国企,再次为民企(当然,具体在个别企业层次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情况)。
 
3、有些企业确实去做了,但不成功,为什么?
 
大多数管理工具都是西方引进的。一个种子要长成大树,需要:种子,土壤和园丁。不管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,可能重点都在讨论那个种子,而忽略了土壤和园丁。比如:需要利润分享计划来激励员工参与变革、需要授权的环境容忍试错、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员工掌握相关知识等等。用学术话的语言来说,就是理论如何本土化,实务化。
 
综上而言,有许多制约因素不是财务角度能够解决的,这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改变一种心态,以更务实和系统的眼光来考虑如何运用一些管理工具。对于出版界来说,引入一些西方理论著作的同时,可以更关注国内企业在运用这些管理理论的过程中的一些得失经验,我想这会更好推动中国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。
 
我们引入一个管理理论(或工具)时,需要首先问这么几个问题:
 
1)这个理论产生的背景是什么?(如哪个事件、哪次实验等等)。理论希望解决的问题是什么? 
2)这个理论的前提假设是什么?(包括社会整体的条件和企业个体的条件) 
3)有哪些企业经过了实践?实践的效果如何?在实践过程中,对原始理论经过了哪些修正?为什么要修正? 
4)哪些前提条件和假设适用我们?哪些不适用?为什么? 
5)我们自身有哪些特点可能会对理论的运用产生哪些影响?如何利用正面影响?如何克服不利影响?

18703801652 0396-2196889

E-MAIL:121266200@qq.com

河南省郑州市建设路与百花路交叉口东南角泰隆大厦1307房间